1 试验目的
本试验通过严格的配料养菌出菇试验,旨在验证“菇耳壮”应用在平菇栽培上的增产效果,为该产品登记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。
2 材料与方法
2.1 供试材料
2.1.1 供试作物:平菇——黑平380,由华中农业大学菌种实验中心提供。
2.1.2供试肥料:菇耳壮,由牡丹江雪梅食用菌研究所提供;
2.1.3栽培原料:栽培原料为硬杂木锯末、石膏粉等。
2.1.4 塑料袋:17*35*4C聚乙烯菌袋。
2.2 试验设计与方法
2.2.1试验设计:本试验设3个处理,3次重复,随机排列。每个处理30袋。
处理1(常规处理):锯末78公斤、麦麸20公斤、糖1公斤、石膏1公斤、水适量。
处理2:在常规处理基础上添加菇耳壮140克(温水化开后均匀拌入料中)。
处理3:在常规处理基础上添加140克锯末。
2.2.2试验方法:
在相同的条件下,对处理1、处理2、处理3同步进行装袋、灭菌、接种、养菌:
按照上述3种处理栽培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木屑、麦麸、菇耳壮、糖、石膏等,并进行3次重复,随机排列,即共9组进行拌料,料水比为1:1.5,充分拌匀后,选用17*35*4C聚乙烯菌袋进行人工装料,每袋含干料量为500g,每种处理装30袋,并作标记。
高温高压条件下灭菌,冷却至20摄氏度后于无菌接种室内接入等量的广温平菇菌种,然后运到培养室内,在24摄氏度条件下进行闭光培养,8天后剔除杂菌并开始观察、记录菌丝生长状态、颜色及各组菌丝体长满袋所需天数。9组全部长满袋后,置于菇棚内,按常规办法管理出菇,观察并记录产量。
2.2.3测定指标
菌丝生长速度:日平均长速(cm/d);
菌丝生长状态;菌落形态、菌丝色泽、菌丝密度;
抗杂菌能力:成品率;
产量:子实体平均干重(g/袋)。
生物学效率:平均产量/初始培养料干重(%)
3 结果与分析
3.1不同处理对菌种菌丝长势、长速(cm/d)、抗杂菌能力、原料成本的影响
从表一试验结果可看出,处理二能显著加速平菇菌丝生长,在该培养料中平菇菌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,菌落完整,菌丝浓密健壮,而且成品率高达97%;上述指标其次的为处理一(即对照处理);但是处理二无论是菌丝长势和长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(处理一)。
表一 不同处理对菌种菌丝长势、长速(cm/d)、抗杂菌能力的影响
试验号 | 菌丝长势 | 菌丝长速(cm/d) | 抗逆性 (成品率%) |
||
菌落形态 | 菌丝色泽 | 菌丝密度 | |||
1(处理三) | 不整齐 | 灰白 | 稀 | 0.773 | 88 |
2(处理二) | 整齐 | 洁白 | 浓密 | 0.782 | 97 |
3(处理三) | 不整齐 | 白 | 较密 | 0.750 | 90 |
4(处理二) | 整齐 | 洁白 | 浓密 | 0.810 | 97 |
5(处理一) | 整齐 | 洁白 | 较浓 | 0.700 | 94 |
6(处理一) | 整齐 | 灰白 | 较密 | 0.800 | 94 |
7(处理二) | 整齐 | 洁白 | 浓密 | 0.694 | 94 |
8(处理一) | 整齐 | 洁白 | 较密 | 0.770 | 94 |
9(处理三) | 整齐 | 白 | 浓密 | 0. 790 | 88 |
3.2不同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
待各处理菌丝长满瓶后,移至出菇房,按子实体阶段要求进行常规出菇管理,并按同一采收标准及时采收记录产量。各处理每袋平均产量、生物学效率及差异显著性分析见表二。结果表明,采用不同处理培养料所得的产量不尽相同,其中处理二(试验号分别为2、4、7)处理后增产效果明显,单袋产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了37.6%、38.2%和38.0%,生物学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近50%,达到了相应的显著水平。9个处理所得平菇产量 (见表二),可以看出:菇耳壮对平菇菌丝生长和产量提高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。。
表二 试验结果及分析表
试验号 | 指标数 (g/袋) |
生物学效率 (%) |
增产(%) |
1(处理三) | 80.00 | 114 | -14.0 |
2(处理二) | 128.0 | 183 | 37.6* |
3(处理三) | 84.60 | 121 | -9.0 |
4(处理二) | 128.50 | 184 | 38.2** |
5(处理一) | 93.90 | 134 | 0.0+ |
6(处理一) | 92.30 | 132 | 0.0- |
7(处理二) | 128.30 | 183 | 38.0** |
8(处理一)CK | 93.00 | 133- | 0.0 |
9(处理三) | 84.70 | 121 | -9.0 |
4 试验总结
4.1本试验9项处理测定,结果表明,与常规配方相比,用菇耳壮配方栽培平菇,能明显促进菌丝生长,提高抗杂菌能力,增产37%以上。